古祠新楼相映成趣。
游人不多也不少的午后,最适合发思古之幽情。
公的画像仿佛成了精神背景,让整个博物馆充满凛然的民族大义。本报记者 邹卫
品鉴定
品名称广州海珠博物馆
品鉴定海珠博物馆与世昌纪念馆同为一址,于1999年9月17日成立开馆。博物馆常设世昌与甲午海战古代文房四宝展等展览,图文并茂,布置高雅。建馆时间虽短,但氏宗祠原有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加之年从海珠各界征集到的宝物有千余件,内涵非常丰富,具有较高文史收藏价值,再现了海珠区鲜明的民俗特色和代岭南文化的风采。
质检报告
还原民俗的真实灵魂
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与人们传统观念博物馆高大的形象不同,与氏宗祠珠碧相合的海珠博物馆是一座岭南特色的庭,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三路两进三的典雅格局,赋予海珠博物馆独特的景致,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珠博物馆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每一座石雕每一个盆景每一幅画都是博物馆的珍宝,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展览和活动的开展,民族英雄世昌的爱情怀和民族气节拳拳可鉴,另一方面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实物以及海珠收藏家捐赠的文物精品,让人们领略到海珠区独特的民俗风情特色艺术文化。
作为一个区级的博物馆,海珠博物馆自成立后就积极地承担了抢救挖掘收集保护整理海珠区历史文物遗的重任,从1999年成立至今短短的五年间,该馆先后征集到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包括李文田居廉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字画画具一批;还征集到汉代木俑汉鎏金刻纹盘文澜砚清乾隆龙耳盘瓶及明清家具一批;并挖掘和征集了区内的石墩石狮石碑等明清石刻;复原了100多年前的氏宗祠门神。此外馆内还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海珠博物馆是海珠文明历史及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
据工作人员介绍,海珠博物馆是广州市惟一经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广州市和海珠区爱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正在抓紧改造海珠博物馆和扩建世昌广场,未,一路世昌大街一楼博物馆陈列大楼一园氏宗祠花园一场世昌纪念广场将同构成海珠博物馆的新格局。
寻宝地图
故祠堂里的千年怀想
江南西可能算是我在海珠区最熟的一条路了,一路的繁华喧嚣,声色犬马,没想到往旁边一拐,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到别有洞天的宝岗大道,相对安静却充满生活气息,车停在宝岗大道段的龙涎里,弄堂里绿意盎然,老人家摇着蒲扇坐在门口饮茶,此行的目的地海珠博物馆就在眼前,其碧墙灰瓦的外墙与寻常人家的矮屋连在一起,馆前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虽然得有点早,红漆木门还是关闭着的,但已禁不住内心里有种想去逛逛的冲动,在如此富于古韵的祠堂里消磨一个酷夏的午后时光,想必也是一件美事。
文物无声追忆甲午英雄
海珠博物馆所在地也即是世昌纪念馆,始建于1834年,世昌在甲午海战英勇殉后,清光绪二十一年由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为现今的规模,基于这样的历史意义,这座古宅本身就是价值非凡的宝物,有门口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为证。随开门人步入馆内,庭深深,整座祠堂为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西两厢,青砖环绕,画梁雕栋。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朱月珍向记者介绍说,像这样保存完整的,集木雕石刻壁画等艺术特色为一体的岭南风格建筑在城市是比较少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所以海珠区全面修葺了宗祠,并将区级博物馆设立于此。
过了前才绕到宗祠正门,在门口我数了数有六级台阶,据考证是按标准一品官的规格所建,世昌第五代后人红霞告诉记者,朝廷在甲午海战后追封世昌为从一品,在清朝这样的布局就已经能显示出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正门门额上书氏宗祠字样,两侧挂有据说是光绪皇帝垂泪撰写的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一对巨幅门神,见证了氏宗祠百年沧桑的历史,一块雕刻光绪年间的接龙石匾,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民间征集的宝贝,听说和该馆很是有缘。
跨过正门就正式到博物馆的藏宝之地,大殿和两庑常年陈列的是有关世昌的展览,展出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200件,较详细地介绍了世昌的生事迹,而侧附祠举办的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亦与世昌休戚相关,展现了甲午海战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分军舰模型,反映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百年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民间收藏细述岭南风月
面积不大的天井通敞透亮,几十件民间奇石盆景将其布置得气质典雅,其实民间奇石盆景展也是该馆常设的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馆是盆景雅石协会主要的活动地点,会员都会主动将自己的佳作长期放在馆供人欣赏,数量多了,就形成一道特别的景观。由天井直走进大厅,民族英雄世昌的大型铜像就耸立在大厅,往日驰骋沙场的骁勇军人,脱下戎装,正祥和地安坐家。行至此,解说员告诉我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之时,不少祠堂都被日寇用驻兵,唯独氏宗祠没有一个日寇进入,却有一些日寇军官偷偷进拜祭公。当时在广州搞抗日谍报工作的焱民向日寇军官打听内幕,一个日寇军官说世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是人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我们敬他又畏他,所以不敢进驻祠堂。
西厢房和其余几个副祠陈列的多是临时性的展览,记者参观时有居廉书画展岭南画派大师铜像展海珠宝鼎铭篆刻展古代文房四宝展等,展厅虽然都不大,但设置格调高雅,可观可赏。看得出诗书画印是海珠文化的强项,书法艺术作品占据馆半壁江山,工作人员也自豪地告诉记者,海珠区在历史上就以刻书著述名冠省邑,书法人才层出不穷。
最后绕到后花园,与前的空旷开阔不同,这里竹林蕉林相映成趣,一口至今依旧澄净清澈的世昌井和一株世昌当年亲手种植的萍婆树,是进馆参观游人定要驻足观看之宝物。不是工作人员提醒还真没发现,一只体形硕大的千年老龟正静静地躺在水塘里,据说是海珠区树坚区长去南海出差时偶然发现的,欣喜地将它运海珠博物馆,大家都说它是馆最有灵气的一个宝物。
镇馆之宝
宝鼎铭刻海珠今昔
海珠宝鼎由黄铜铸成,重约一吨,是仿照2000年送往联合的世纪宝鼎而制,海珠博物馆建馆一年暨世昌殉106年之际铸造完成,寓意海珠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兴旺发达,整个宝鼎古朴浑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永正为鼎身书写了铭文,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树坚篆铭文,当年已99岁高龄的岭南画派四大巨子之一黎雄才题写了海珠宝鼎四个大字。鼎内铸刻的铭文有36句144个字,将海珠的光荣历史和辉煌现状概括无遗,从去年11月份开始,海珠宝鼎篆刻展也在海珠区博物馆展出,广省内36位篆刻名家各篆鼎铭一句,是与宝鼎相辅相成的一次特色鲜明的主题展览。
端砚宛若海上明珠
于肇庆端州,重800公斤,占地面积2方米余。此方巨型绿端层次鲜明,外层的石皮犹如三秋之蟹的膏黄,丰腴油润,而内里的石色则纯净无瑕,晶莹细腻,翠绿一片,是难得的兼具石色之美石质之纯的名贵绿端。加之其巨大的材型,更为古端砚珍罕之物。砚额两旁浮雕着灵动的海浪,线条流畅,刻工精湛,砚顶的一颗老坑石是端砚的极品,呈紫蓝带青色,完全是天然造诣,看上去却有眼有睛,故有人将其喻为海上明珠,也因此而得海上明珠耀华的美名。此后海珠区众多文化名人,树坚关山月黎雄才等纷纷在砚壁篆文刻字。文澜砚由海珠区委宣传部赠与海珠博物馆,庆贺建馆,据说当时由十八壮汉耗费三时才将巨砚抬进展厅。
门神尽显绘画之美
2000年修缮氏宗祠时,正在刮去宗祠门上旧漆的工人惊喜地发现旧漆下面还覆盖着宝物一对巨幅门神。据文物专家考证,这对彩绘门神高3.7米,宽1.2米,是运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的,色彩鲜明,用笔自然流畅,是1895年即世昌殉次年扩建祠堂时所绘的秦琼和尉迟恭两位武将,一直保留至文革时,由于历史原因被红漆所覆盖。其造型逼真,神情庄严,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文艺绘画技巧,门上还装饰有一对直径26厘米莲瓣边饰龙头铺首纹样的铜环门扣,经过翻修更增添了门神的勇猛威严。有关专家认为,如此巨大而雕绘精细的门神在岭南的民间建筑实属罕见。
公树今朝开枝散叶
海珠博物馆后有世昌手植萍婆树一株,据说可能是世昌十二三岁时所种,这棵百年老树曾在1991年为台风摧折,现在能看到一个巨大的老树根,而且那次台风过后不久,老树就枯木逢春再发新芽,现在依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人说这是人杰地灵之处果然不假,199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意发现老树根旁边竟然长出两枚灵芝,而在今年世昌殉110年之际,从未曾结果的萍婆树首次结出了萍婆果,引得游人驻足观看,不住称奇。据介绍,这棵萍婆树子孙更被移植到英雄捐躯的公岛,在那里开枝散叶,庇荫后人,继续公为为民的未完使命。因而在这里这棵树也是最为人们爱惜的。
海珠宝鼎
文澜砚
巨幅门神
世昌手植萍婆树
馆长访谈
一个属于群众的博物馆
受访嘉宾海珠博物馆馆长 孙穗芝
记者为什么海珠博物馆落址于氏宗祠内?
孙穗芝当时是考虑要发挥名人效应,世昌是的民族英雄,影响深远,而这座古宗祠也很有岭南特色,对于到这里的观众说,参观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仅可以看到博物馆的藏品,还有古建筑,以及介绍世昌生事迹的图片。从资源整合,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用的角度考虑,就采取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场地的模式。
记者海珠博物馆最大的特色在哪里?
孙穗芝海珠博物馆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办馆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政府所提倡的群众办博物馆,博物馆群众办,我们相应地成立了海珠区文物收藏家协会海珠区盆景雅石协会书法美术协会隔山书画古琴研究会等等,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利用协会的资源充实馆场的内容,会员积极无偿地为博物馆服,而博物馆也为会员提供了展示珍藏的台。各协会定期不定期举办的活动,馆内工作人员都会在门口作相应的预告,这样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另外,我们也会拿一些展品出馆巡回展览。 记者海珠博物馆的文物都源于哪里?
孙穗芝目前说大部分是靠文物爱好者的捐赠,因为资金人手有限,我们去征集的较少,还有我们会请各方面的名家亲手创作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供参观者欣赏,比如曹崇创作的世昌铜像,名家集体创作的海珠宝鼎等等。
记者一个区成立博物馆需要哪些条件?区内市民的反响如何?
孙穗芝人员经费场地是肯定需要的,完善的管理也是必要的,区博物馆主要任就是负责搜集抢救整理海珠区的文物古品,反映一个区的历史文化演变。海珠区成立一个区级博物馆可以说是几代文化人同的心愿,尤其是老文化人特别高兴,也非常支持馆里举办的各种活动。
记者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未有什么打算?
孙穗芝准备将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的功能分开,坐落在世昌纪念馆旁的原海珠区环保大楼将变身博物馆,目前正在加紧施工,9月份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搬进新馆以后会有一个固定的展览,暂命名为海珠沿革,让参观者了解海珠区的过去现在和未。目前正在积极策划一个为市民提供教育休闲场地,以海珠博物馆为心建筑的世昌广场,这一直是海珠人民的梦想和希望,这个面积达多方米的世昌广场目前已经过了多方论证,方案和效果图都已经出。
藏宝故事
居廉书画
居廉是广番禺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别号隔山樵子,为岭南画派先驱。擅画花鸟草虫人物,设色妍丽,笔致工整,也擅长指画。注重写生,线条精细,设色明丽,画风与其兄居巢相,善用没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彩未干时,注入粉和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文静抒情的意趣。树坚区长的一位爱好书画的友人因知道居廉是广州海珠区人士,所以主动将收藏多年的14幅居廉真迹赠予海珠博物馆,十多幅画主要是对十香园花卉植物的写生。
接龙石
刻着接龙二字,落款有光绪字样的石板,在2000年龙年,由海珠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海珠区五风村征集,与先前制作的一幅九龙图正好相称,好似度身定造,而海珠博物馆所在地又叫龙涎里以前叫龙导尾,大家都觉得此石与博物馆有缘,且其书法价值与民俗研究价值都颇高,故专车接请起先不愿将接龙石给外人的五风村的老人家馆参观,并赠予他们村三百张门票,这才换得村人的许可,后还将该村族谱复印后交予博物馆珍藏。
世昌惟一的生活照
据说这张照片是在世昌殉前不久拍摄的,年龄大约是40多岁,戴着瓜皮帽,斜坐在藤椅上,由于是生活照,故少了几分身穿水师服时的威严肃穆,显得安详和。该相片原珍藏于山威海的甲午战争博物馆,几年前海珠区副区长树坚在威海参观时见到这帧遗像,很是高兴,欲翻拍被工作人员制止,回后将此事告诉世昌的重侄孙女红霞,因为家与山甲午战争博物馆交情甚深,照片很快寄广州,也即刻就赠与海珠博物馆珍藏。
随想录
有惬意,有忧伤
我在家乡某省级博物馆的对门住了20多年,一直认为普天下的博物馆都该是那个样子的四方的建筑,长而宽,屋顶永远挂有五星红旗,前方有开阔得可以放风筝的广场,馆内阴凉沉寂,整个氛围以冷色调为主。
头脑里带着这样的固化形象,我在从114那查到的宝岗大道龙涎里2号却找不到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由巷口延伸至此都是市井味十足的杂货铺,眼前也只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庭,这才猛然想起,海珠博物馆和氏宗祠是合二为一的,面前这个青砖碧瓦的门庭应该就是海珠博物馆的入口了,入内一问,果不其然。
而此后一个下午的采访更像是一段自我怡神醒心的历程,我似个怀旧的孩子,有时在展厅内仔细端详,更多的时间是在后花园里,边喝解暑茶边听慈善的朱大姐娓娓道一个又一个寻宝藏宝的故事,好不惬意!
遗憾也是显而易见的,海珠博物馆本最大特色就是与世昌纪念馆的密切关系,而我此行却只看到翻拍的图片,没有与世昌相关的一件实物。不知道有多少遗憾要归罪于上世纪的那场文化浩劫,此宗亦然,提及和听闻者无不痛心。
全息广州
与名俱进
在广州的诸多博物馆,海珠博物馆无疑是管理比较到位的一家,无论是门口接待室的公后人,还是负责宣传的企划姐,都热情而有专业精神,谈吐之间颇见雅致。博物馆不大,但搞得井井有条,还颇有声色,因为从媒体的报道程度看,这里的活动频多,尤其今年是世昌殉110年,海珠博物馆建馆10年,区里自然要隆重一番的。
但在热闹之也有遗憾,那就是与其品牌相比,海珠博物馆距离博物相去甚远。而如果一个博物馆藏物不博,那么这个馆的命名就有点没什么实际意思的兴之所致,海珠博物馆就给我这样的感觉,因为这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博物馆藏物较少,缺乏特色,仅有的某些类型藏品在广州其它地方多有更精彩的西等待我们去看。
海珠博物馆与世昌纪念馆同为一址,都是在距今100多年的氏宗祠之办公,遥想当年,这里还曾经做过世昌学海珠区妇医和肺结核防治所等单位,即使是世昌纪念馆,其正式更名也才10年,而那一年正是世昌殉100年。
其实海珠的历史遗迹很多,代的不少名人都在珠江南岸活动,自然也留下了不少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又因为现代化的推土机到达海珠比较晚,所以很多更古老的遗迹都在保留,这是海珠之幸。
所以如果在广州的每个区都要搞一个博物馆,海珠无疑是最有潜力的。问题是广州每个区都要搞一个博物馆吗?这样的博物馆是否应该有一个主题会更好?因为在这些面积相对袖珍的地方,真要纳物广博,也是不现实的事,所以前面提及的藏物不博,也不是海珠博物馆的错,只是这个名字有点大了。
记忆所及,好像广州除了天河没有博物馆外,其他各区都有博物馆,也许过不了多久,天河博物馆也会悄然崛起,只是这些博物馆的内容如何?命运又如何?建馆者有没有在规划之初就给出一个美好的方向呢?
以海珠区的位置及历史,确实最应该有一个博藏海珠文化的馆。但愿下次去的时候,海珠博物馆已经与名俱进了。